首页 男生 奇幻玄幻 白龙马传

第十四回 善胜恶如来坐灵山 尊变卑公主逃幽冥

白龙马传 尹渝释 7720 2025-10-30 17:43

  

词曰:

  

清水浊土造人类,类有善恶。类有善恶,恶成罗刹善成佛。

  

白天黑夜分人伦,途迷阡陌。途迷阡陌,千山万水步步错。

  

  

金蝉子被贬下人间,如来的嫡系弟子被处以如此极刑,所有人都明白他这一定是触碰到了佛家的底线,否则如果真的是妖言惑众这么简单,关几天禁闭、教育一下,然后让金蝉子自己现身说法承认错误以正视听岂不是更好的解决办法?因此金蝉子的那一番话绝非空穴来风,“来于混沌,归于混沌”像是金蝉子的临死诅咒一样在开始在仙佛两界传播开来,让两界之众开始第一次怀疑自己的信仰。这是仙佛两界从未料想到的事情,他们一直都认为自己所走的这条路是绝对正确的,是通往终极幸福的康庄大道,没有谁去怀疑过自己的选择,更没有谁去怀疑过自己的努力。但是当他们的信仰开始出现裂痕,当那些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忽然间变得摇摇欲坠,他们开始怀疑自己所做的一切的意义所在。没有谁愿意去相信金蝉子,但是大家的内心方仿佛被埋上了一个种子,它悄悄地生根发言,让众仙诸佛开始迷茫和忧虑,就像后来听到了“村里唯一的理发师发誓只给村里不自己理发的人理发的理发师到底能不能给自己理发”的“罗素悖论”后的数学家们一样,他们自己毕生所学所得的理论基础竟然是不成立的,仿佛就是在告诉他们这一生都不过是错误的一生,那是多么的可悲和可笑。

  

不过和尚神仙们毕竟不是数学家,他们都还有自己的领导在,所以即使内心沮丧他们也不敢轻易地表露出来,即使是他们的信仰欺骗了他们,他们也不能抛弃它,或者说是不敢抛弃它,所以他们只能选择自欺欺人,让自己继续活在谎言之中。那个说真话的都已经死了,所有的人都看到了他的下场,没有人会去做第二个金蝉子。

  

如果没有什么意外,那次的金盂盆会应该是金蝉子的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破茧,他也不会和我们水族有任何交集,但拜罗刹之难所赐,金蝉子为救西方黎民在金盂盆会之前还有一次破茧而出,这也成就了他和我们水族之间的相遇,才让所有的故事变得不一样起来。

  

罗刹王之所以能在短短数月之内从孤家寡人演变出一个罗刹国来,并不是依靠他高强的法力就可以办到的,他依靠的乃是成功唤起了人类心中潜藏的黑暗邪念。

  

人之为人,以水和土,土本至浊之物,以至善之水和土便是要用水之善柔压制土之污浊,而在人的心中,那至浊之气所带来的的邪恶与黑暗并没有被祛除,只是被水中的善念所封存了而已。善与恶无时无刻不在人心之中展开着斗争,大部分时候善念借助女娲娘娘新塑造的身心战胜了恶念,但当这恶念得到了足以战胜善念的力量的时候它便会肆无忌惮地侵蚀人心,让人类这万物灵长渐渐变为疯癫痴狂、无知无觉的黑暗罗刹。

  

所以要想战胜罗刹王、救西方黎民于黑暗之中,就必须再次唤起人们心中的善念,当善再次战胜恶时,西方子民才得解脱,罗刹之罪才得救赎。

  

兹事体大,可以说关系着整个西方人佛两界的生死存亡,如来成佛之时便曾发下宏愿要解救苍生的生老病死之苦,如今就在佛门之前人类的灵魂正被邪恶所吞噬,他要解救的人类正面临着灭顶之灾,如果人类都不存在了,那么他和佛家也就彻底失去了存在的意义。所以当西方的人类世界面临着罗刹之难得时候,如来决定带上十大弟子、四大菩萨、十八金刚、五百罗汉悉数下山来拯救西方世界。他不知道罗刹王的实力有多强,但他知道自己这一次势在必行;他不知道自己还能不能回来,但他相信邪不压正,就算自己倒下了以后一定还会有别的人站出来。

  

金蝉子被如来唤醒的时候,他还没有悟透宇宙混沌之归宿,还没有想通那三个问题,他得知人类正在被罗刹袭扰,他知道自己要去解救众生——这是他的使命,是如来告诉他的使命。

  

当如来和众弟子来到罗刹山下时,山下的数百城池都笼罩在一片黑暗之中,活着的人心中充满了恐惧而惊慌失措,死了的人变成罗刹去残害他们的生前至亲,如来和弟子们被这样的画面震惊了,连声高呼“阿弥陀佛”。

  

如来向众弟子传授制服罗刹之法门:就是要走到吃人饮血的罗刹面前,直视他们的双眼念动心经,把罗刹心中的善念召唤出来,从而让他们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他身先士卒,走到那些看上去最凶狠恶毒的罗刹面前,任他们在自己身上撕咬抓挠,他只是坚定地看着他们的眼睛,一遍一遍地念动心经,感召迷失的灵魂重归璞玉。他的袈裟被撕成了碎片,他的发髻被拉扯的凌乱不堪,他的身上、脸上布满了伤痕,但如来一步也没有退缩,一步也没有停下,他知道自己每停下一刻苍生就要多受一份痛苦,所以他不能停。如来就这样不知昼夜、不畏痛苦的走了十天十夜,念了十天十夜,在所有城池都重现光明之时才暂时的停下脚步,闭上眼睛,双手合十,念了一句“阿弥陀佛”。

  

如来真的是个好人,只是不是那个更对的人。或许他太想做一个好人了,他不能容忍自己的努力最终要徒归虚妄这个事实,所以他一定要是那个更对的人。

  

看到师父这样做,众弟子们自然也不能有任何退缩的余地。他们和如来一样,受尽了痛楚和疲乏之苦,边走边念,去感动每一个罗刹。一百多个城池,每个城池有数万罗刹不等,他们就这样昼夜不停地念了十天十夜,才把罗刹山下的罗刹都收归正途。这时候他们丝毫也感觉不到身上的痛苦,他们只听到内心开心的声音。他们参禅成佛若干年,为的便是这样能够解救众生的机会,没有什么比做成了一件毕生所求的事情更让人开心的了。

  

他们也真的都是好人,所以他们多么害怕自己毕生所追求的做一个好人最后变成了徒然。

  

只在罗刹山下站立了一眨眼的工夫,如来和众弟子便再次踏上了前路。但这一次他们不能再靠自己的眼睛和心经去征服罗刹了,无边的黑暗包围着他们,他们的眼中除了黑暗一无所有。他们只能在黑暗中一直往前走,任凭身边的罗刹嚎叫着、厮打着,他们心中的佛光帮他们战胜了一切的黑暗和痛苦,指引着他们走向黑暗的最深处,那是罗刹王宫所在之处。

  

险峻的罗刹山和无边的黑暗丝毫没有阻碍如来和弟子们前进的步伐,罗刹统领和罗刹将军们在他们面前根本不堪一击,这些黑暗中的魔鬼也就是仗势欺负一下人类罢了,他们的硬实力碰上修为极高的佛家只是螳臂当车蚍蜉撼树。

  

这时的罗刹王感觉到了罗刹山上的气氛有些不对,一股他从未感受到过的巨大力量正一步一步向他靠近。从前只有别人害怕罗刹王的份儿,但这次罗刹王竟然有些许害怕,他似乎意识到了些什么,他不知道对方是谁,想要干什么,有多强的实力。一无所知有时候比明知道前路坎坷要令人害怕的多。但敏锐的嗅觉告诉罗刹王,他马上将要面对一场前所未有的较量,这场较量将决定他的未来命运,成则王,败则寇。

  

罗刹王没有十足的把握去赢得这场较量,他从未这样没有信心过。他安排两名罗刹将军将罗刹王后、罗刹公主等一干女眷护送出罗刹山,去到幽冥之界先躲起来,那是五界都管不着的地方,是现在和未来,是生存与毁灭的交界,谁也不会轻易靠近那里。如果他此次能够得胜再去接她们回来也不迟;如果不幸战败,那便只有委屈她们先在幽冥之界躲下去,再伺机反扑重夺罗刹山。

  

安排完女眷,罗刹王率领手下众将外出迎敌,如来见到了从未有人见过的罗刹之王,罗刹王见到了他从未见过的万佛之祖。

  

罗刹王问如来:“你是何人?为何闯我罗刹山,杀我罗刹军?”

  

  

如来说:“我是谁并不重要,我只是来解救苍生的一个路人罢了。你不知道我是谁,我却知道你是谁。你本也算是人间的一个灵异了,万物之所存,皆有天理。上天即生你,你便有存在于天地之间的权利,但你却蛊惑人心、荼毒生灵,将黎民苍生都变成了邪恶的魔鬼,使他们失去了本来面目,你这便是剥夺了他人生存于天地之间的权利。这山本不是什么罗刹山,这些也不是什么罗刹军,你掩人性、灭人伦,乃是与天地为敌,如今你若放下手中屠刀,还可立地成佛,我佛门可赐教化与你,教你洗尽孽障,造福苍生。”

  

“少废话,你原来就是佛家如来啊”,罗刹王语速不快,语气中却透着丝丝轻蔑,“这些人之所以变成罗刹,是因为他们心中存着邪念,我只不过是把这邪念唤醒罢了。他们若真的是心地纯良,我也奈何不了他们,这都是他们咎由自取,你又有何权力来救他们,他们是怎样的造化,与你何干?”

  

“我自成佛之日起便立志解救苍生之苦,救民于水火之中是我佛门宗旨。当年女娲造人,以水和土,土本至浊之物,以至善之水和土便是要用水之善柔压制土之污浊,而在所有人心中,那至浊之气所带来的的邪恶与黑暗并没有被祛除,它们只是被水中的善念所封存了而已。善与恶并存时女娲娘娘留下的天机,岂是你能参透。谁又与你权力去将他们的邪念召唤出来?他们的人间造化又与你何干?”

  

“你也不用拿女娲娘娘来吓唬我,既然女娲娘娘造人之时便让他们善恶并存,那就应该料到他们有此一劫。你佛门宗旨是解救苍生,我罗刹宗旨就是召唤邪念,你按你的宗旨办事,我按我的宗旨办事,凭什么你就是对,我就是错?”

  

“好,既然你执迷不悟,那我等就按我佛门宗旨为民除害拿你这个妖孽”,这时候如来身后的降龙伏虎等一众罗汉早就等的不耐烦了,一个个摩拳擦掌要与罗刹王一战,却被如来挥手止住。

  

“佛祖,何须与这妖孽多言,待我等拿了他再叫教也不迟”,降龙说到。

  

“阿弥陀佛,众生皆有缘,我等与罗刹施主相遇也算是一场缘,怎可如此唐突行事”,如来终究是高明一等,他知道不论做什么事情一定要师出有名,若是不把正义掌握在自己的一边终究会留下话柄。而且他见罗刹王气场不凡、聪慧过人,也有心收他入佛门。

  

“罗刹施主,你既然说我们各有宗旨,你可知道宗旨也有善恶之分,你掩人性、灭人伦,把烟火人间变成了无间地狱,让众生受尽痛苦,行的乃是大恶之旨。因此我便要将你收归我佛门之下,好教你脱离苦海,回头是岸。”

  

“呵,好大的口气”,罗刹王身后的罗刹王子和众将军也一个个舞刀弄剑气势汹汹,“你说我们灭绝人伦,那你刚才将我们众多兄弟打得魂飞魄散就不是恶吗?”

  

“为救大恶,必施小恶,我所犯下的错误,我必将日日反省,躬身悔过。”如来说着念了一个阿弥陀佛。

  

  

“好一个以小恶救大恶,好一个躬身自省。恶便是恶,有什么小恶大恶,你西天黎民的魂魄就比我罗刹之魂魄高贵许多吗?根本就是花言巧语混淆视听,如来,你骗得了别人,可骗不了我。”罗刹王口中还是带着一丝轻蔑。

  

“阿弥陀佛,我的弟子地藏王说,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既然罗刹施主觉得这罪过不可救赎,就让我一人受尽苦难,以救天下苍生吧。”如来走到罗刹王面前,紧闭双眼,罗刹王感觉到比之前更加强大的力量。

  

“你是要我取你的魂魄?”罗刹王问到。

  

如来也不作答,只是一动不动的站在罗刹王面前。

  

“好,那我就取了你的魂魄,看你佛门能奈我何?”说时迟,那时快,就在说话间罗刹王的一只手已经插入如来的身体之中。

  

如来的目的达到了,就在罗刹王把手伸向如来身体的那一刻,他就已经输给了如来,输在了战术上,也输在了战略上。

  

在战略上如来是要罗刹王先动手好让自己站在道义的制高点上,在战术上如来是要在罗刹王进攻之时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用他的魂魄来压制罗刹王身体中的至恶之魂。其实如来对于罗刹王还是抱有一丝幻想的,他始终相信天下苍生皆可渡,但当罗刹王毫不犹豫的将手伸向如来的那一刻如来心中的那一丝幻想彻底破灭了:他对待如来的态度就是他对待苍生的态度,没有丝毫的悲悯,只有毁灭和占有。

  

当罗刹王把他邪恶之手伸向如来的那一刻,他以为如来的魂魄已经是他的囊中之物,但偏偏他太想要进攻,太想要赢,忘记了自己的防守,忘记了自己会输。

  

就在罗刹王的手接触到如来身体的那一刹那,他觉察到了不妙,但是为时已晚。如来的佛法穿过他的身体,将他那无所防护的魂魄永远的镇压在了那里,罗刹王连抽身逃走的机会都没有。两位各自门派的首领就那样静止在那里,谁也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不知道到底是罗刹王取了如来佛的魂魄还是如来佛封了罗刹王的法力,这一切发生的都太快,大家都还没有反应过来。这边佛门弟子,那边罗刹众将,一个个心急如焚却也都不敢近前。

  

忽然间如来开口道:“罗刹王生有九孔之灵而行罪大恶极之事,我今封其魂魄收其法力,以为众生求安宁,为天下求太平。尔等皆是受罗刹王蛊惑,若肯现在皈依佛门,我可教尔等佛门之法,以祛除心中恶魔,早修无量功德,也算是大罪立功,救赎自我。”

  

  

如来讲完,只见罗刹阵中一阵躁动,万千罗刹见罗刹王已被降服一个个都没了主意。大家正踌躇间,只听得黑暗之中一道风声杀出,直奔如来而去。如来倒也不躲闪,只是立掌前推,一道佛光划破空中,只见一个黑影空中闪身,落地之后又是直奔如来而去。如来将掌横推,又是一道光芒闪过,那黑影这次躲闪不及,落在地上。这时罗刹山上的黑暗渐渐褪去,大家借着微光隐隐看到一个全身黑衣只露出两只眼睛的孩子慢慢站起,原来正是罗刹王子。

  

“我念你还是个孩子,不愿伤你。你罪孽尚浅,现在迷途知返还来得及,别再执迷不悟了,年轻人”,如来说到。

  

“别在这里假惺惺的了,我看你才是罪孽深重、执迷不悟,快还我父王命来。”说话间罗刹王子又奔如来而去,如来又是大手一挥,那罗刹王子又是落在数丈之外,如此反反复复十几个回合,罗刹王子一次次冲击一次次跌倒又一次次爬起,原本已经动摇的罗刹众将看到这番场景竟也忘记了退却和害怕,一个个奋勇争先挥舞着手中的刀枪剑戟朝如来和弟子们呼啸而来。他们早已失去了做人时的记忆,但却没有失去人类的本性——畏惧的本性、忠诚的本性。

  

不过没了罗刹王,看似庞大的罗刹军团在佛门面前根本不堪一击,如来不用亲自动手,众多弟子就把罗刹军将收拾的服服帖帖。被黑暗笼罩的罗刹山也终于得以重见天日。如来宣布将罗刹山改名为灵山,在山上建大雷音寺作为佛门讲经布道之地,并将罗刹王的魂魄永远封印在灵山之下。而那些皈依佛门的罗刹已得永生之身,不能再转入轮回,如来便命他们为佛门**,在灵山周边为佛门守护清净,也算是功德一件。同时如来还密令文殊、普贤率领降龙伏虎一众罗汉前往幽冥之地,将其中罗刹系数赶出,能劝降的令其皈依佛门,不能劝降的则封其魂魄收其法力,防止罗刹东山再起贻害人间。

  

文殊、普贤两位菩萨带着三百罗汉来到幽冥之界,此中罗刹不是罗刹王的家眷便是他的心腹,他们得知罗刹王阵前战败的消息无一愿降者,文殊、普贤遵照如来法旨准备将他们的魂魄封存于幽冥之界,众罗刹拼死一搏,但几乎无人幸免,只有罗刹王唯一的女儿罗刹公主在众将掩护之下逃出幽冥界、跳出佛掌心。这个平日里养尊处优的公主一下子变得举目无亲,不知道自己的路在何方。她一路东逃,心中只想着生存和复仇,却又不知道该从何下手。她无依无靠,只是一直跑一直跑,她要远离西方,远离佛门,但有一天她一定会回来,回来报她的血海深仇,她想。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