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祖以武立国,大乾刚立国之时,以绝对的武力力压当世,武将地位占据绝对主导,儒家在当时根本没有什么地位。
当天下平定,武将可以开疆拓土,但绝对不适合治国,太祖开始逐渐削弱庙堂之上的武将,但是武将是大乾的根基,文武之争不可避免。
武将开始大肆屠杀儒家文人,
文人开始毁掉武将的名声,
那时监天阁应世而出,太祖想要以此约束文武,当时监天阁阁主以绝对的铁血手腕开始在大乾掀起一阵腥风血雨。无论文臣武将,但凡挑事者皆杀,杀到天下胆寒。杀到无人愿为官为将,才算停歇。
最终太祖出面,定下规矩。战时武将为主,征战天下,和平时以文为主,治理国家。互不干预,监天阁监察此事,但是无权干政。
经过多年发展,儒家才渐渐在朝廷中站稳脚步,
二十年前太祖过世新皇登基,此时已是和平时期。
李刚已经是当朝宰相,儒家在大乾终于有了自己的声音,此时儒门很多人看到崛起的希望,各派系儒家共同推举李刚为儒家领袖,想要把持朝政,再次挑起文武之争,插手军队。
李刚看到的却是当时儒门派系众多,混乱不堪,欣然接受了儒门领袖的称谓,同时在新皇坐稳皇位后,选择投身书院专心研究典籍,整顿儒家。
如此操作看呆了众多儒家派系,他们推举李刚为领袖为的就是他宰相的地位,没了地位他李刚还算什么。无数人前往书院劝说,毫无效果,眼见劝说不成,为了读书人的面子,也不可能轻易的拿掉领袖的名字。
最后甚至动用死士想将李刚斩杀于大乾书院,以断绝他儒门领袖的地位。
那一日书院后山紫气覆盖,浩然正气回荡,郎朗读书声传至山下。
无数人见证一书生,手握书卷,从山上轻步走下。
没人知道山上发生了什么。只有那书生知道。
这时太祖过世后一直隐匿的监天阁也终于露出隐藏许久的獠牙。
天下儒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浩劫,整整三日,无数儒生倒在监天阁刀下。
最终山上的儒生独自入宫面圣,结束了那场屠杀。监天阁在那之后重新浮出水面暴露在大乾的视野之中,当然也仅仅是其中的一卫锦衣卫。
书院,后山。
李刚独自一人站在后山,手中握着的是皇上的书信,身为儒家领袖,一句天下书生尽出儒门,这句话不是玩笑,大乾的文官十之八九出自儒家,而正因如此,
李刚想去知道一个人,并不太难。从赵吏进入王府那天,就有源源不断的资料送来,如果单纯是一般王爷,门生根本不会重视,可这位世子却有着皇位继承人的身份,这就不得不引起李刚的注意。
儒家必须要了解每一位皇位继承人的品性。这样才不会导致二十年前的事件重演。
如果真按照资料上所说,李刚绝对不想让赵吏主宰大乾。可这件事情真不是他能做决断的,好在皇上也看到了其中的危险性。让他拜入自己的门下。
但是未见其人不好做决断。现在的儒家已经变了模样。朝中大员在权利的腐蚀下已经不再是纯粹的儒生,即使是资料在详细,李刚也绝对不会轻易相信。
“院长,小王爷已经来到书院。现在去见一见么。”
“不急,你先带他在书院里转一转,带他熟悉熟悉环境。”
“是院长。”
就在儒生带着赵吏在书院闲逛时李刚站在自己的办公室怔怔出神,这是他除了资料中第一次见到真人,之所以不急着见,是因为想要好好的观察观察,这个即将成为他弟子的人,究竟是什么样子的。
远远看去赵吏给他的并没有给他留下过多的印象。
除了那一身华服,其他的甚至于比不上普通的贵族子弟,头上仅有一副道簪用于束发,再无其他点缀。
脸上没有资料中提到的那种阴狠,反到跟其父亲年轻时的面容十分相似,有些文弱。
嘴角挂着的那丝微笑会让人沐浴春风。要说跟其父亲不同的地方也就是华服下那一身健硕的体魄,从步伐上不难看出,是一个普通人没有修炼基础,身体应该是因为常年修炼民间锻体之法锻炼出来的。
从身体上基本看不出什么。
在向周身看去,一般来说,杀人者多多少少带有一些戾气,屠鬼着或多或少会带有一些阴气。学儒者会有正气,读书人的书生卷气,道家有自然之气,佛家有祥和之气。武者有锋芒。就连普通人都会沾有七情六欲的气息。
如果按照资料中看,赵吏的身上应该是压制不住的暴戾和阴气缭绕。可在赵吏身边一点气息都没有流露出来。
要不是对自己这双眼睛有绝对的信心。李刚都怀疑是不是自己读书将眼睛读坏了。
放下心中的杂念,告诉儒生,将赵吏带来。
等到赵吏进入,儒生退下,房间内就剩两人。谁也没有说话,就这么静静的看着对方。
从来没有哪个年轻人在书院的辉煌大气,众多学子口中的郎朗诵读中能保持镇定自若,眼前的年轻人绝对是自己任院长以来第一个。
“对于书院有什么看法么。”
“没有”
“那好,明日开始,就来我这里温习吧。”
“可以”
说完赵吏起身就走,今日前来只不过来书院见识见识,见一见那个名满天下即将成为自己老师的人如何。
在看看这个号称大乾的圣地如何,说实话很失望,不论眼前的老人还是书院,都很一般。
对于二叔的安排赵吏不反对,师傅在世的时候就希望自己多读书,他说读书会养性,能读书终归是好的。
不过,赵吏不会承认李刚是自己的师傅,是的,赵吏的师傅只有一个。到任何时间他都不会承认其他人是自己的师傅,顶多可以成为老师。无论眼前的人有多牛,也不论是谁让的,皇帝也不行。
而书院的环境,他更不喜欢,从小在深山中读书,书院的热闹不适合他。
望着赵吏离开的身影,李刚陷入了沉思,在遇到他之前,自己从来都是靠气息分辨一个人,在没见到的时候,李刚绝对相信,无论赵吏身上带有何种气息,心理有任何问题,在儒家的正气下都会有所改善。但是见面后一切都推翻了。
而且从赵吏的眼中他看不到一丁点对自己的尊重,也看不到他对儒家文化有任何向往,有的只是淡定和从容。
对于其他人梦寐以求的东西,在他面前不过是街边小吃,可有可无。
现在唯一可以确认的是,这些完全不是因为身份的原因,即便是没有这层身份,也会如此,这种东西就如先天而成,印在骨子中。
闭上眼睛,脑海中回想资料中的一切,然后将自己代入,从下山开始,自己就是赵吏,一遍一遍的经历赵吏所经过的事情,最后出来,无数次的历程出来后都做不到刚刚出现在自己眼前的样子。
轻叹一口气,无论自己有多强大,人心都不是自己能揣摩的。
书院山下,阴十三正在山下等候,今天一大早赶到王府准备向王爷汇报一下,顺便刷刷脸,可惜等他赶到的时候赵吏已经进入书院,只好来到书院等候,不是不想进去,而是被书院门口的两名儒生阻拦,哪怕是自己报出诡祠身份和王爷的手下,都没有得到通融,反而是换来的是儒生的仇视。
站在门口望着书院,眼神无比复杂,能周在光明,谁愿意选择黑暗,当年的自己为了能加入书院,不远万里背井离乡,来到长安,可惜数次招生都被拒之门外,最后一次终于一路过关斩将来到了最后一关,问心。
可惜当时书院给出的答案却是自己功利心太重,不适合书院。最终含恨离去,归家路途却偶的机缘习得追踪鉴别之术,这才得以加入诡祠。
二十年前的事情阴十三知道,对于儒生的阻拦他也理解,那夜李刚进宫换来的不止是儒生的命,还有监天阁对书院只有监察权没有处置权,非调查案件时不得入内,书院的儒生定罪需经过院长同意。
这里也算是天下儒生心中的净土,儒家最后的尊严。这些年也只有书院在读学生敢毫无保留的仇视监天阁。
自嘲的笑了笑,从自己加入监天阁的那天,就永远的站到书院的对立面。
等见到赵吏下山的时候,阴十三连忙躬身道
“属下见过王爷”
“嗯,有事。”
“回王爷,属下与工部尚书连夜计算工期,预计六个月后可以复原图纸。”
“六个月??”
赵吏有些疑惑,修一座没有太多建筑的府邸,为什么会用到六个月。 “王爷,长安城中大部分工匠都被用于修建四大学院。六个月是最快的工期。这期间还要看四大学院会不会继续征召工匠。” 阴十三苦笑道,自己也本以为修用不了太久,可是有皇上的旨意和几家雄厚的实力,公布想要召回那些工匠不太容易。 “时间太长。” 时间长短自己到时无所谓,但是府邸也算是自己给襄儿的礼物。时间太长,襄儿可能忘却此事。 阴十三一脸为难,可不知道该怎么说。 “工匠充足的情况下,多久。” “三个月定能完工” 这是昨晚详细推算出的最佳工期。 “不行,时间太长。” “如果连夜不停歇开工可以缩短到一个月。” 一旁的阴十三见赵吏还是觉得时间太长,一咬牙直接将心中的想法说出。 看阴十三的样子应该是已经是能做到的极限。也只好点了点头。 “王爷,工匠这块。” 阴十三长处一口气,可工匠的问题还得靠赵吏来解决。 “从四家的建筑队伍抽调组建三只队伍,给三倍工资。敢阻拦者,全都抓起来。朝廷要问,我去解决。” “是” “刚才为什么不进去汇报。” 正事谈完,赵吏忽然问道 “书院不欢迎监天阁的人。” 不待阴十三回答,门口的儒生已经抢先答道,而且语气并不太好。 赵吏只是笑了笑,并没有搭理儒生,而是看向阴十三。 “现在进去参观参观,中午在书院尝一尝书院的伙食后,在下山做事。” 听到这话,阴十三愣了一下,但是王爷的话不得不听。抬步就准备像山上走去 两名儒生还想伸手阻拦,可耳边却传来院长的声音 “放行” 这一动作完全落入赵吏眼中,只听赵吏轻笑道 “我在山上时,阴十三可以随时上山汇报,可否。” “可” 听到山上传来的声音,赵吏离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