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顿悟的体系
听到自己的女儿这么一说,苏诩接过去看了看,他不怎么看得懂曲谱,虽然他的妻子和女儿都是演奏师。他对音乐的鉴赏能力,也不过是在于好听不好听的水平而已。
“真这么厉害?”
“你们不是发现他没开丹田气海吗?我估计他这是走顿悟修真之路的音乐家!”
苏诩笑了下,看着自己的女儿说道:“顿悟吗?说说你的看法!”
苏蕊憋憋嘴,心想,你还想考我?回答道:“不靠练气开丹田气海筑基者,比如远古传说的机关学圣人鲁子等,就是靠顿悟入道。那时可还没有修真的理论,基本上不知道修真为何。
据说是因为被草割手而有感,然后顿悟而入道。但他在没有修真功法,修真理论的时代,获得仙籍升天而去。
还有中古时期的阳明先生,年少时格竹子6天而有感,最终龙场悟道走上了修真之路。最后不但修到了圣境,也获得了仙籍升天。
还有从西方来的传说,中古时期遥远的西方大秦国,有一个叫牛子的,从未炼过气,更不知道修真理论。只是因为被一个苹果砸到头上而有感,然后顿悟入道,也获得仙籍升天而去。
远古,中古时期,可还没有现在这么丰富的修真理论,所有能修出真气者,皆是靠的顿悟入道。然后这些顿悟入道的先辈们慢慢总结,积累到如今,才有今天这些丰富可行的修道理论和实践路线。
但顿悟入道,目前东圣洲除了儒家,佛家,道家成体系之外,还有一种就是技可进乎道,艺可通乎神的理论。比如母亲没有灵根,练气找不到气感,却是靠音乐演奏而悟道了。
但这种太难,比起儒道释三家对资质和气运的要求更高。其他顿悟之路就皆不成体系了,没有普适性。
儒家走的是读书修身悟道的理论,而佛家是出家修行悟道的理论。道家介于儒家和佛家之间。甚至有人提出儒道释三教合一,合三家的顿悟体系,找出一条普适性的悟道体系。
还有一种就是无理悟道,比如鲁子的路,牛子的路。就说不清楚。千万人被草割手,千万人被苹果砸头,可对此有感,从而顿悟入道的可却是再也没有一个了。他们的悟道方式就是没道理可言,称之为无理悟道体系。
顿悟之路,既靠灵性天赋,更靠机缘。天赋,灵性绝佳之人,多的是一辈子不能顿悟者。
如此俗世修真之人多是走练气修真之路。没有灵根,没有气感,还想修真,才会想着靠顿悟撞一下运气。
但有些隐世的世家和隐世的门派,他们可能有特殊的顿悟悟道之法,其门下弟子顿悟的成功率就比一般的世俗世家和门派高很多。
隐世世家,对于没有灵根的子弟,经常会派其出山入世寻找机缘悟道,也许韩谡就是这一类人。”
“蕊儿你这么一说,还真有可能。蕊儿也学会分析了,这是好事啊!\"
苏蕊给了自己父亲一个白眼,说道:“我可没那么笨!这三首曲子,我根本就没有听到过,应该是还没有面世的,如此优秀的,面世了的曲子,我不可能不知道。
如此珍贵的东西,我看他写给我的时候,好像没多少痛惜的样子。当然有些人,天生豪爽,珍贵的东西,说送人就送人。但也要送得起啊!”
“但你想过没有,他为什么会在神农陵受伤呢?而且还往樊阳跑?”
“神农尝百草而顿悟入道,最终获得仙籍,可能是想去哪里瞻仰一下吧!那边只有些仿照神农种植药材的架子景点,可体验不了野外生存!”
苏蕊刚说完,就反应过来了。一拍桌子说道:
“对了,我知道了,韩谡是在暗示我们。他应该是发现了神农陵那边有类熊人士兵的聚集,他前去窥探,但他一个像南徐人的智人,被发现肯定是很危险的事情。
何况他还没开丹田气海,没有真气。在这种情况下的从类熊人手里逃生,的确是一个野外生存体验。
而且,徐国和类熊人签了和平协议,我徐国朝廷就怕有人破坏和平,极力打压主战派。他要是说类熊人集结兵力到边境,准备进攻徐国。要是碰到的是投降派,说不定就会认为他有意挑起战乱。吃不了好!
如果他在樊阳碰到的是主战派,还警惕性高的,看到他的伤势和得了他的暗示,自然知道去调查去分析,去防备了。”
苏蕊骄傲的问他父亲:\"我说的可对?\" 苏诩微笑点了点头。 “对了,等你母亲和你姨回来,你自可验证韩谡的这三首曲子与和声的理论是否向你说的那么厉害了。如果和声真能让乐曲的感染力倍增的话,配上一首我还没有免疫力的好曲子,说不定就真能调动得起我被封住的真气,从而恢复起来。只要我恢复起来了,就不怕类熊的强者来攻。\" \"父亲你伤势的恢复,可以等我母亲她们,但是看和声的效果不用等她们了,我今晚就去把这首激昂曲子的真气运行心法编出来。 类熊人要是敢来攻城,我让蛮人们尝尝我的厉害。\" “一首优异的新曲,在你还熟练,不是最佳状态的时候,不要轻易动用真气来演奏。 否则就是浪费了,就算你后续或者别人,演奏得比你首发好,可取得的效果却是没有首发这样高。这点,和你母亲在一起这么多年,还是知道的。” “我知道,我会编出了这首曲子的真气运行心法,只要蛮人敢来攻城,我必能让我守城将士的士气倍增,攻击力大幅度提高。给类熊人一个好看。” 在韩谡身体完全好了之后,他就前来向桓王辞行。桓王问他可有什么打算,韩谡说道他出山来也没什么计划,随便看看。 韩谡说他的道士爷爷没有教过他修真的知识,加上一直活在深山里,所以对外边的世界很是不懂。别看他会读书写字,但是对修真和世俗却是懂得不多。 桓王说,既然如此,你不如留在桓郡。他可以推荐他去水镜门读书,不过就算他是桓王,也不能让韩谡成为水镜书门的正式学生,但插班进去做一个旁听生,他还是可以办到的。 于是在桓王的推荐下,樊阴城的水镜门来做旁听生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