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曰:
浮名好,浮名扰,浮名之下实烦恼。忠孝亦浮名,有谁敢将浮名抛?
尘缘起,尘缘了,青丝白发知多少?不如随缘去,天地沧桑是正道。
玉帝要效仿人间的朝廷在仙界设立天庭,诸仙也要像人间的臣子一样,日日上朝,奏事听宣。
这个消息不知道是从哪里传出来的,而且越传越大。按说这种还在筹划中的大事应该是绝对机密,是不容许走漏半点风声的,但不知是自己阵营中有人说漏了嘴还是诸仙之中有谁如此神通广大,总之这件事情很快就在仙界传的沸沸扬扬,令玉帝有些措手不及。
玉帝思量在三,觉得这件事情反正大家是迟早要知道的,既然已经变成了公开的秘密就索性直接官方宣布好了,也正好可以早点看一下大家的反应,让大家心里有个底,让自己和诸仙都有一个准备。但诸仙对于这件事情的抵制情绪却是玉帝始料未及的,他没有想到会有这么多神仙公然的站出来跟自己作对。显然,他对于仙界还远不如对于人间那样了如指掌。
仙本是人,最开始的时候修仙之人或是屡遭重创或是怜悯众生,才肯抛却七情六欲、了却凡根尘缘一心悟道,他们离肉体之沉重,求精神之升华,其中德之高、道之大者才能飞升成仙,免去生老病死,不经轮回之苦。后来最开始的那批仙一代们开始着招收弟子,这些弟子首先必须经历重重选拔,都是天赋极高者,再加上名师指点,他们成仙的速度更快,几率更高,过程更容易。
所以在诸仙之中,仙一代们大多专心于提升自己的道德修为,不求浮名、不贪地位。他们和玉帝的冲突与其说是利益的冲突不如说是观念的冲突,玉帝认为只要给他们在仙界足够高的地位就可以了,这是很多神仙梦寐以求的,现在仙界一统人鬼两界,在仙界拥有崇高的地位就意味着在五界之中拥有足够高的地位,每天什么都不用做就可以受万人朝拜,多少神仙哭着求着塞钱送礼都巴不得呢。
但这些仙界老祖们并不这样想,对他们来说,更重要的是独立的品格和对于自身修为的追求,他们宁愿每天苦思冥想也不愿无所事事,每天上上朝扯扯淡是很轻松,但那不是他们所追求的生活。他们所追求的修仙的意义在于提升自我、超越自我,闲暇和忙碌对于他们而言并不是什么重要的差别。他们亦不求什么浮名地位,这些对于他们来说更像是一种束缚和累赘,如果获得不是自己想要的生活,不能随心所欲,那么再崇高的地位又有什么用呢?
玉帝自然不明白他们的想法,所以他根本不明白矛盾所在,想要解决更是无从谈起了。问题都没有找对,怎么可能找的到答案呢?玉帝做了千百世的人,现在却忽然要他去统领仙界这么一个大盘,就好像是要一个养了十几年猪的人去统领一只军队,他知道猪们想要的是每天吃饱喝足,却不知道士兵们除此之外还有对于自身价值认可的追求,所以理解这些之前他只会按照养猪的做法去带一只军队,也真是难为他了。
玉帝虽然不明白这些对于地位不感兴趣、对舒服日子不感冒的神仙们心里面到底是怎么想的,但玉帝明白的是自己一定要使用手段政府他们:管你是大仙还是小圣,只要不跟我合作都没有好下场。
但以玉帝此时在仙界的实力和威望,他还没不足以和这些根深蒂固的大仙们相抗衡的。菩提老祖和镇元大仙都是最早悟道成仙的一批,货真价实的仙一代,他们修仙的时候玉帝恐怕还不知道有神仙这个东西呢。二郎神杨戬是玉帝的亲外甥,他的母亲、玉帝的妹妹云华仙女因为贪恋人间私情而与人间书生杨天佑结成连理剩下了杨戬,云华仙女却因此被压在了桃山之下,也因此杨戬一直对这个舅舅耿耿于怀。不过在怎么说,杨戬也算是地地道道的仙二代,虽然出身上有污点,但凭借着自己的发奋图强和过人天赋习得一身好本领,所以在仙界也都对他赞赏有加。
而玉帝虽然名为仙界领袖,但首先他这个领袖是上级任命的而不是大家公开选举的,群众基础就不好。况且他还是空降,以前从未在仙界呆过,而是一直在人间受难,忽然一下子被安排在仙界领袖这么至关重要的岗位上,不但缺少基层经验,而且未走同甘共苦路,终归难得一条心。再加上他到仙界时仙一代成仙已久,仙二代也正在强势成长,有的仙三代甚至都生根发芽了,论资历他也就是个新人。
资历低威望就低,难以在心理上让人信服;缺乏基层经验就意味着对仙界了解不够,找不到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工作开展起来就经常南辕北辙;群众基础不好、没有兄弟感情就意味着很少有人愿意为你出谋划策指点迷津。这三点对于一个领导来说可以说是致命的。
而玉帝能够暂且在仙界站稳脚跟,最大的资本无非就是女娲娘娘的信任,有了这个仙界最大的靠山,至少他在气场上不用怕谁。他自己本是草根出身,所以做起事情来反而敢作敢为,做得好他才有出头之日,做不好大不了再回人间。也正是靠着这两点,玉帝这个仙界的新人才没有一来就被束缚住了手脚,而且还完成了对于人、鬼两界的统治这两件大事。当然,这也与众仙一心求道心无旁骛有着直接关系,那时候大家对于权力都还没有什么概念,既然是女娲娘娘任命的领袖就让他当吧,既然年轻人有追求有抱负就让他去做吧。况且刚开始玉帝也没有要改变仙界秩序,只是每天勤勤恳恳的工作,努力在为人、鬼两界创造和平与安宁。
即使与鬼族一战让仙界损兵折将,但玉帝诚挚的道歉态度反而让大家觉得这个领导谦卑有风度,一些人甚至因此对他的好感增添了不少。“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很多时候只有时间足够长才能将一个人的本来面目看得清楚,当玉帝开始着手重整仙界秩序的时候,众仙才醍醐灌顶似的看清楚他的野心,而这一次,已经由不得他们不去管了。
当然,仙界也不是铁板一块,不是所有人都会一下子站出来指着玉帝的鼻子说,你不能这样做。有些人义愤填膺就会拍案而起,有些人胸中不满却喜欢引而不发。菩提老祖和镇元大仙本来是想带着大家一起去找玉帝理论,要求他放弃建立天庭的想法,但是有些神仙支支吾吾不肯给个明确的答复,两位知道很多人不愿意得罪玉帝,毕竟以后都还是要在仙界混得,所以大家商量干脆采用非暴力不合作的方式,所有人都开始闭关修炼,也不愿去参加七天一次的诸仙大会。法不责众,玉帝也不能跟大家都翻脸,这样既可以避免正面和玉帝起冲突,又能让他明白众仙的想法。
到了诸仙大会那天,除了玉帝的几个心腹,再没有别的任何神仙前来参加,玉帝觉得自己脸上像是被狠狠抽了一巴掌一样灼热,但玉帝知道此时他不能发作,现在以自己的实力和众仙对抗,不仅不能压制众仙,反而会招来他们更加猛烈的抵抗。他明白,神仙也是从人过来的,他们身上或多或少都还保留着人的弱点,道行高者弱点少,道行低的弱点更加明显一点,但只要有弱点,就一定可以各个击破。
于是玉帝决定逐个地探访诸仙,他也不和他们提诸仙大会和建造天庭之事,只是说自己自入主仙界以来还没有时间到众仙府中拜访过,特来登门致歉。但这一招效果并不明显,大家心里都明白玉帝这是在为诸仙大会的事给自己找台阶下,但他又不肯拿出放弃建造天庭的诚意来。有的仙家表面上客客气气,但越是客气反而越显得关系疏远;有的资历稍老一点的就干脆摆着脸色给玉帝看,说话间冷嘲热讽,句句如锋芒在背。
玉帝转了一圈,憋了一肚子气,他知道这次建造天庭触及到了众仙的利益,他们抱成一团,要想在短时间内瓦解他们的联盟光靠嘴上工夫是不行了,谁都不可能公开做一个叛徒,从人到仙,他们从来都没有忘记明哲保身那一套。想要赢得这场战争,就只能出奇制胜。
玉帝感觉到前所未有的压力,即使是和四大鬼王一战损失惨重之时他也未曾感受到过。这压力源于他这次面对的是比他势力更众、资历更深的众仙;源于他们之间的这一场战争是静水流深,谁也不能说破,谁也不能发作,谁先发作谁就输了,大家必须压制着自己的脾气在一片祥和之下打赢这场战争。
玉帝找来太白金星和魔家四兄弟等心腹,他要捋清头绪、从长计议,这件事躲不过但也急不得。
玉帝首先让太白金星和四兄弟利用自己在仙界的人脉摸清楚各大仙家的态度,谁是抵触最激烈的,谁模棱两可还在观望,各大仙家又都是出于什么样的利益诉求……只有弄清楚了这些,玉帝才好对症下药、各个击破。
众仙之中不同意玉帝设立天庭的***,但各自的态度和想法又有不同。菩提老祖和镇元大仙是反对大旗树的最鲜明的,他们认为这有违仙家修仙之初衷,设立天庭只会让神仙们忙于琐事、分神分心,最终将仙界带向一条歧路。他们从大局出发,可以说是看得最明白的人,也是最强势的鹰派。
而赤脚大仙、福禄寿三星等属于较为温和的反对派,他们自然也认为设立天庭不利于修仙悟道,但他们性格随和,属于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随遇而安的类型。他们不希望和任何人有冲突,所以他们的反对并不强烈,但既然大家要统一战线,他们自然是和众仙站在一边。
李靖则代表了纠结中的反对派,他们的智慧足以明了只要天庭一设,仙界很快就会改模变样成为另一番景象,到时候自由自在的时间没了不说,修仙悟道也不可能再有这么纯粹。或许天庭的确可以规范秩序,让仙界为人间甚至其他各界谋取福利,在各界之中独树一帜,但这样的福利和威望其实也是虚妄的,人间正道是沧桑,每一界都有自己的路要走,强行去改变他它们的现状本身就是对他们的不尊重。你怎么知道自己你给别人的幸福就是别人想要的幸福呢?或者你怎么知道他们想要的幸福就是他们应得的那种幸福呢?当局者迷,旁观者也未必清。
而对于神仙们来说,这样的生活看上去有意义其实也是无意义的,误用光阴其实还不如虚度光阴来的更有意义,自由而无用的灵魂是强过于那些汲汲于普世价值的灵魂的。
但另一方面,李靖从小便接受的忠君教育让他无法下定决心和玉帝作对,无论这是不是愚忠,他都要坚守自己的信条:上级的要求他就不能反对。所以在反对派阵营中,他是最就纠结的,这纠结并不是源于任何一方的压力,而是源于自身的信念,所以他的态度并不是谁能够左右的。
西王母则是投机的反对派,从一开始他就对这个空降的领导就没有什么好感,与鬼军一战后他就想借机向玉帝施压,但没想到玉帝轻松就化解了危机。这一次众仙反对设立天庭,她在其中推波助澜的作用不可小觑,但她自己并没有公开表明态度,而是借和众仙私下聊天之机痛陈利害。她的目的就是利用这次危机扳倒玉帝,自己再趁机取而代之。
仙二代中杨戬反对玉帝一则因为私仇,二则因为他高傲的性格。其他如哪吒、雷震子等都是热血方刚,容易受大众情绪的左右,他们的愤慨更多的是一种情绪的宣泄。他们毕竟都很年轻,没有仙一代们这么广的阅历和那么深的城府。
太白金星和四大天师可以说是绞尽脑汁用尽手段费了不少精力才把这些情况都摸透,而显然情况比玉帝预想的更加复杂和棘手,不管哪一方反对派都不是善茬,不是三言两语哄哄骗骗就可以搞定的。
菩提老祖和镇元大仙是从根本上反对他的政策,这矛盾来自于观念,是不可调和的。赤脚大仙和三星们性格随和,反对也并不激烈,但他们也并不容易争取,因为他们没有任何的诉求,这样可,那样亦可,他们只是基于反对而反对,如果事情变成了另外的样子,他们自然也就接受了,所以他们也不是突破口。李靖一类忠君将领最纠结,看上去最容易争取,但他们更像是不站在任何一边的,并不能轻易地说服他们表明立场,因为他们的立场本身就是纠结的。西王母是最有野心的,要想说服她没有别的办法,只有给她能够满足她野心的东西,而这代价是无比巨大的,甚至给了她之后她会不会得寸进尺也不得而知。至于那些仙二代,年纪轻轻一腔热血,以为自己掌握了真理、代表了正义,身上一股愤世嫉俗的书生意气;他们看不惯的人说什么他们都觉得是花言巧语,给什么他们都觉得是糖衣炮弹,做什么他们都觉得是洪水猛兽……而且个个都是一副捐躯赴死、杀身成仁的气势,他们也并不比那些仙一代们好对付到哪里去。
不过玉帝能走到今天自然有他的过人之处,要做大事就不能扭扭捏捏,越是困难的时候越要坚持住,越要敢出手,高手过招狭路相逢四面楚歌的时候就必须放大招出奇兵才能成为最终的赢家。
几个心腹汇报完情况,玉帝开始饮他面前的那杯茶,一口、两口、三口……手下们都知道玉帝是在斟酌对策,所以即使心中着急也不敢催促玉帝。一杯茶喝光,玉帝做出了一个令人咂舌的决定:他没有选择纠结的武将或者随和的文官作为突破口,而是选择了野心勃勃的西王母。这一次老谋深算的太白金星也始料未及。
“陛下想要怎么办?”太白金星问。
“给她她想要的。”
“怎么给?她想要的可是整个仙界,这连您也给不了啊。”
“我亲自找她谈,给她一仙之下,万仙之上的地位,她不会不答应的。”玉帝仿佛已经成竹在胸。
“您是想……”
“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