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鹰在天上盘旋,锐利的喙仿佛在瞄准着地上的猎物,走兽在丛林中追逐,天地共生,万物同荣。
而在这片大陆之上,有这样一片鲜为人知的山脉,山脉中央,一座巨山高耸入云,山顶直入九霄,在山下人看来,此山定是与天相接,山上人定是直通神识。
这一片山脉是这大陆上最为危险之地,四处的部落以及山脉所归属的大唐无不对此山有所敬畏。
因此,这座山也被人们叫做魁山。
魁山之上有一座大道观,寺门之上用黄花梨所做了一副牌匾,牌匾上写了四个字,光道道观。
或是因为山上风光大,风吹日晒,或是因为年代久远,本该坚硬无比且具有光泽的黄花梨木牌匾此刻却犹如步入古稀之年的老人一般桑榆暮景。
而在道观里面,数百道士,诵经习武。
常传闻,光道道观,仙人之传。
在其他地方,绝大部分人都认为这里的道士全是得道高人,或许是因为当年从这里出来过一个“夫子”。
又或许是因为特殊的地理位置而一直在人们心目中处于一种神秘的地位。
所以,说到天下第一识,便总会让人想到这光道道观。
虽是道士,但是却又不全依赖道家,例如抓鬼并不都会,算命看相也是稀稀散散几个人,更多的,则是要通过悟透天地奥秘,来推演万事之道。
这也是这道观以及这几百个道士所存在的意义。
而十七岁的颜荒,便是这几百道士中的一人。
……
“光道道观,看来这就是著名的天下第一识……”
……
“师傅,有人叩山门。”
颜荒把手里提着的木桶甩在地上,三步作两步走,径直跑到虚真真人的面前说道。
“迎。”
虚真真人对着颜荒点了点头,看向了山门。
门后罡气凝练,还附带有一丝淡淡的金光,这种人,虚真真人自然是知道从何而来的。
不出所料,山门一开,一个身着朴素灰色布衣,手持念珠的光头和尚闭着眼睛缓步走了进来,看样子大概也只有二十一二岁,却又散发出一股成熟稳重的气质。
再细看他手中的念珠,足足有一百零八颗佛珠构成,长度直接垂到了他的腿边。
“阿弥陀佛,贫僧拜见真人。”
光头和尚虎口夹着念珠,双手合十,向虚真真人点了点头。
“法师不必多礼,路途遥远,山路陡峭,还请法师进屋一叙。”
虚真真人拿着拂尘,指着屋内,作出个请的手势。
“那就开门见山吧,贫僧此次前来,是为了来请教一下天下第一识的,浪费时间之事,大可不必。”
和尚手里数着念珠,缓缓地睁开了双眸。
“哦?”
虚真真人捻着胡子,对着和尚笑了笑。
虽然说光道道观一直在被外界传天下第一识,但是在虚真真人眼里,即便不能百分百敢打包票,但是那也绝不是一个小和尚所能够质疑的。
“贫僧来自神隐寺,参禅近二十年,看花知花,看草知草,唯独看不透天下第一识为何是天下第一识。”
和尚一边说着,一边加快手中数着念珠地速度说道。
这话已经说的足够明白了,火药味十足,明摆着就是说光道道观凭什么敢称天下第一识。
“那只能说你知识不够渊博,参悟得不够透彻,我建议你多参悟两年再来踢馆。”
监寺摆摆手,顺便还白了一眼,这傻和尚爬这么高的山上来就是为了这事,属实让人觉得无聊。
这种感觉就好像猪要和你在泥巴里打滚一样,明明烦的不行,对方还乐在其中。
“天下第一识可知何为佛?”
和尚略过监寺,直问虚真真人道。
“还用问,佛就是世间的上等好人!”
监寺插嘴道。
“那敢问真人或者监寺是不是世间的上等好人呢?世间又有那么多的上等好人,怎么不见他们成佛呢?看来你们根本不懂。也不全识”
和尚嗤笑道。
“佛是觉醒了真义的神明。”
虚真真人胸有成竹地说道。
“那觉醒了什么真义呢?”
和尚又在数着他那念珠追问道。
“天,地,阳,阴,仁,义,知,信,无所不知,无所不觉。”
虚真真人又答道。
和尚摇了摇头。
“佛已经穷知了性命之道,又岂止觉天地,阴阳,仁义呢?所谓的觉,是自觉,觉他,觉行圆满,那按照真人这么说,夫子也觉仁义,怎么不见夫子成佛呢?”
被和尚这么一说,监寺和虚真真人突然不知道怎么回答好。
“按我说,你们光道道观完全是徒有虚名罢了,论识,你们不及我神隐寺分毫。”
……
苍穹之上,一双双巨大的眼睛缓缓睁开,他们沉默不语,静静地看着蝼蚁争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