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院中,李刚在思考,这些年在朝为官的儒家子弟大多数中规中矩,少数跳脱之人应该也在清洗名单中。
除去军中那万余儒生,背后的师傅在儒家都有是有一定身份,此次空出的位置应该提前准备好。
这个时间如儒家不允许在出动荡。这些人死了就死了,唯一可惜的就是军营中的那些儒生,有些甚至已经做到军中将领的位置,有着军中历练的经历,这万余人如果在自己手中,绝对可以组建一支属于儒家自己的军队。
自嘲的笑了笑,有了军队的儒家,基本上也就处在覆灭的边缘。
别看儒家在大乾官场占据半壁江山。那只是因为儒家在治理国家方面有用。而且儒家没有自己的军队。
但凡儒家有威胁大乾的苗头,陛下不会介意更换一个流派。
至于大考,书院从来不缺少学生,此次招生全权交予大乾。书院内部这些年已经被自己肃清,剩下的都是一些纯粹的学者和有着赤子之心一心想要报效国家之人。
这些人正是大乾需要的,而自己也可以趁着这次清洗整顿书院外儒家各个派系。
就准备提笔书写奏章,转念一想与其将大考交予朝廷,不如将整个书院还给朝廷。最终决定彻底放弃书院。
另外几家的算计,李刚不知道,就算知道了也不在乎。现在他的注意力完全在接下来这么处理劫后的儒家。
当外面的消息汇集到宫中,赵无极笑了。往年大考都由李刚主考,秦广辅助。今年两人都有事情要做,一下空出两个位置。
“无牙,你觉得现在书院的主考官和监考谁比较适合。”
“陛下心中早就有了决断。老奴不知。”
“你呀,活了这么多年。还是这么滑头。我怎么想的你还不知道。”
“陛下正是壮年.”
跟在皇上身边这么多年,陛下心中所想,多多少少可以猜到。
每年的大考中榜者都算是主考官的学生。这么多年李刚可以稳坐儒家领袖大部分原因也是如此。现在李刚不光把主考的位置让出,就连书院也一并交还大乾。空出两个位置。
主考官的位置非皇上本人不可。可监考的位置就不太好抉择。圣上毕竟没有时间坐镇大考,那么大部分权利都集中在监考的位置。朝廷上下文官不适合,武将更不适合。唯一的选择就是太子。可历年来潜规则太多,以太子在朝中的人脉关系,也并不适合。
更何况陛下正是准备大展宏图之际,太子如果生有异心,那么得不偿失,
“无牙,拟旨,由朕做主考,赵吏作为监考”
“遵命”
无牙低头领命,
想到赵吏确实是最合适的人选,一方面,身份完全够资格,另一方面,赵吏跟朝中并无关系。这两点都不错,只不过这位小爷的性格琢磨不定。
“秦广汇报,赵吏身上已经没有戾气,相当平和。正好借这次机会让他锻炼锻炼。”
赵无极的心情很好难得的解释一番。
第二日,圣旨在朝堂上宣读,朝上大臣议论纷纷,变故太大,一下两位大考的重要人士全部替换,皇上做主考还好说,但是监考由小王爷来,就不合理了。
现在皇上没有和大臣商议,直接下旨,就说明圣意已决。在大臣们看来大考这件事完全是被皇上当成了儿戏。
因为皇上根本不可能亲自前往主考,往年监考主考还能互相监督,今年主考官不在,权利全部集中在监考手中,赵吏太不靠谱了。哪怕监考换成太子他们都能接受。
对大臣最大的伤害却是往年虽然严格可还有运作空间,监考是太子,运作的可能性更大,可是换成赵吏,在场没几个不知道那些事情的。借一个胆也不敢去触眉头。一个个的只好愁眉苦脸的退朝。
当这个消息传到书院的时候,李刚一愣,按照自己的想法,此次大考应该是皇上主考,太子监考。
自己借着朝廷清理儒家之后请辞。
但是万万没想到此次监考的居然会是赵吏,赵吏什么情况自己在清楚不过,根本没有一丝改变。早知道昨天就不说赵吏已经已经好了,悔不该当初。
好在自己已经留好退路,一旦大考出现问题,完全可以说有人影响到小王爷心态。想到这,李刚赶紧在书院内宣布,外出游学。收拾东西跑路。不管有没有问题,自己都在外面,跟自己没什么关系。
其他几方势力得到消息的时候已经骑虎难下,只好按计划继续进行。
主考监考更换,在百姓中确没有掀起任何波澜,对他们来说谁当主考,谁当监考跟他们都没什么关系,议论此事还不如议论议论进京赴考的才子今天被哪家姑娘看上,又有那个考生进了哪座青楼,选了那个姑娘有意思。
不过关注大考的考生们却兴奋不已,不管谁做监考,只要主考官是皇上,那么这一届的考生完全可以称之为天子门生,如果放榜时名字在靠前一些,很可能被皇上记住,平步青云指日可待。考生们互相奔波,争相转告。
等到赵吏得到消息的时候已经在王府,莫名其妙的多了一个监考的头衔。赵吏直接找到父亲表明我不想去,自己刚下山,有那时间还不如去配妹妹玩耍。
只是这次父母俩的意见出奇的一致。不行,监考必须去。
让赵吏稍微感觉有些不开心。但是父命难为。
在知道还有六天后举行,跟父母商量一番。准备带着自己的妹妹前往府邸。
上次府邸建成带妹妹在里面完了一圈完全不尽兴,这回赵吏准备带着妹妹在哪里痛痛快快的晚上几天,至于大考的事情,以前怎么进行今年也一样。
外面风起云涌,赵吏府邸却是欢声笑语。直到距离大考还有一天,赵吏才回到王府。不回来不行,父母召见。这几天赵吏是痛快了,可朝廷的文武百官确郁闷不已。
往年身为主考和监考的两人对于大考很是看重,事事都亲力亲为,让他们可以有机会走走后门,可今年的主考不再,监考更是在接下差事后消失了。
下面的人根本不敢做主。知道赵吏去处的人不敢上门。直到有些手眼通天的人物找到了赵括。交情一般的直接回绝。
今天来的是自己夫妇比较近的皇亲国戚,这事就不好办了,以前赵吏没回来,两夫妇很少出门,都在府中生活,这些亲戚也知道情况很少前来打扰。
自从赵吏回来,夫妇两的心结解开,上门的人逐渐多了起来。
原先李刚跟秦广主事,虽然可以走后门,但是他们还是有最基本的底线。
学识和人品差不多的通融一下无妨,太过分的李刚坚决不同意,甚至为了此事闹到皇上那里。
总不能跟皇上说自己家的孩子学识不好人品不行。但是想进书院吧。弄的大家面子上都不好过。在此后大家也就绝了心思。
可今年俩人全被换了,而且皇上也不会参与此事。让他们看到了机会,赵吏的做的事情他们都知道,不敢去打扰,只好前来麻烦赵括。
要都是家中主事的前来。赵括当场就可以拒绝,可是看着夫人跟那些姐妹眼泪汪汪的。拒绝的话怎么也说不出口。
等赵吏回来的时候就见到一脸为难的父亲,指了指客厅低声对他说
“吏儿,我这边怎么都支持你,你母亲那里需要你去摆平。”
“什么情况”赵吏有些懵,远远的就能看到客厅的情况。一屋子的莺莺燕燕。难道是想给自己说亲。想到这脸色一白,转头看直直的看着父亲。
赵括见他的表情就知道赵吏知道了,用力的点了点头。
“不行我不同意。我还不想成婚”
听到此话。赵括差点摔了一个跟头。随后说道
“想什么呢,你要成婚也得是皇上下旨。这次是为了大考的事。”
“那就好。”
不是亲事就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