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奇幻玄幻 传道诸天从青城开始

第24章 苦力隋象的养成

  

  

隋象的身体,不由得有点像老人坐的摇椅,轻轻的一起一伏。

  

“看出来了。”宁明见他眼神随着他也是起起伏伏,就知道他懂了。

  

虽然姿势还是差了点,但有那么点意思,这徒弟悟性不错啊,于是接着说道:

  

“起的时候,脚底五个指头扣地,指头带动小腿,接着牵动膝盖,再到大腿自然绷紧,腰往上提,腹部收住。”

  

简单说起来就是,从下往上一节节的蓄力,目的就是把全身力气汇聚起来。

  

生活中类似的,像是瑜伽中的,放松“脚指头...”“脚掌.....”“小腿....”,也有类似的意思。

  

“伏的时候,正好相反,五个指头放松。顺着呼吸,自然腹部就鼓起,大腿放松。这些就是健身教练也会教你。”

  

这一部分有点类似,跑完步记得做拉伸,把绷紧的筋肉松弛起来。

  

不然就是跑步都能跑伤了肌肉,何况是练功。

  

这也就是为什么,传统武术非得“师父领进门”。

  

  

这些东西在开始,非得师父手把手才行!

  

看着隋象很快学会,宁明很有成就感。

  

毕竟聪明的学生,老师教的舒服,学生学的开心。

  

看他起伏间节奏微微有些散乱,又继续说道:

  

“身体起伏,脚掌、腿部、腰腹的一变化,重心自然变化,古人谈丹田,要守住,怎么守住?”

  

“就是意念跟着重心调整,这也是身与意合。”

  

隋象身体素质极佳,稍有问题宁明又立马帮他纠正,这桩工算是入了门。

  

可过了一会,隋象觉得:这腿不麻,腰不酸,可头晕了。

  

宁明自然感觉得到了,心里不忧反喜,这徒弟进步快啊。

  

这头晕还真得站对了才有,死战是不会的,于是哈哈一笑,说道:

  

  

“让你背着大海练了这么久的胆,这下你对着大海蹲坐吧。”

  

说来也奇怪,就换了个方向,人一下就不一样了。

  

隋象只觉得眼前一亮,似乎整个世界都开阔了,身体虽然还是起伏,却真的不晕了。

  

隋象心中忍不住想起古代风水术,于是问道:“师父,练武还要懂风水么?”

  

宁明哈哈一笑:“古人站马步,最后一句话,是要站出一个马来。”

  

所谓穷文富武,多少人入这门,先得骑马找找感觉。

  

古代一匹马就相当于现在一辆豪车,自然不是一般人能买得起的,所以功夫能入门的寥寥。

  

“其实你站着起伏,是不是就跟骑马一样,可真只是站出一匹假马来,身体摇摇晃晃,视野难免不稳头脑自然晕。”

  

“但是人家骑兵哪有这问题?真马你还得战得高,看得远,就像骑马的战士视野开阔。”

  

“师父,这也太玄了吧?为什么呀?”这时潮水翻涌,轰隆隆炸响,逼得隋象只能喊了。

  

  

“宁明哈哈一笑,古人这么说罢了,很多东西只能拿来用,拿哪一套解释的确太唯心了。”

  

“科学的说那是人的动态视力不行啊,你这么起起伏伏久了自然头晕,你以为你是鸟么?”

  

“古人说的时候有凌空虚顶形神开,哈哈哈这句口诀的秘诀说起来神神秘秘,但是照着做也就这么个意思。”

  

“你要是能开飞机都不晕,站个马步算什么。”

  

“古人,没这条件,也就骑回马,或者登到山,不过论广阔,哪有比海更广的呢?”

  

是人的胸怀。

  

隋象看着宁明,心中接上这五个字。

  

几天过去,清晨。

  

“喝”!

  

隋象练拳,吐气开声。

  

  

右手的石膏,早就取下了,看着训练场汗如雨下的徒弟,宁明点了点头。

  

不枉费他这些天花的心思,这隋象人年前脑子活,又重情义是个好苗子。

  

练马步说到底不过是传统武术入门,入门后各门各派各有自家特色基础桩功。

  

太极十年不出门,形意一年打死人。

  

这当然有些夸张,不过形意拳法见效快也是众口皆碑的。

  

宁明要出效果,自然教形意。

  

形意入门桩法,名为三体式。

  

其经典动作就是一手在前,一手在下。

  

因为其在下的手靠近裆部,又被戏称为“捂裆式”。

  

搏击圈外的人,即便没练过传统武术,但对其也并不陌生,毕竟武侠片经常用这个姿势。

  

  

宁明教他形意,并无定法。

  

直接将他常用的拳击和自由搏击姿势作为三体式的桩功练法。

  

只是把的姿势微微调整一下,然后就照着这个来练形意桩功。

  

这拳击一蹦一跳的姿势,你跟我说这是形意?

  

隋象目瞪口呆,心想师父这不是真,挂羊头卖狗肉吧。

  

宁明哈哈一笑,什么也没说,就让他照着练。

  

时间一长,隋象自然也也明白了:他这一蹦一跳练的还真是符合古武拳法精髓!

  

形意的三体式,其理论源自民国中期拳法理论中的三节论。

  

三节论将人体分为上中下三节,分别是手臂一节,腰背一节和腿足一节。

  

强调三节上、中、下各段身体的配合。

  

  

拳论中言“内里厚重,外形灵动,乃至于通达无碍。

  

通达无碍,想去哪就去哪,不过你以为你是蒙多么!

  

具体就是其根本的五行拳,每一招每一式全都是上、中、下三节的综合运用。

  

准确说来形意原本并没有其固定的桩功站法,或者说只要你三节贯通于一力,那么随便一个姿势就是练形意的桩。

  

明代官方武学典籍《武编前集》中就谈到“势”:拳有势,所以为变化也。

  

又说道:拳有定势,而用无定势。其用也,变无定势,而实不失势,故谓之把势。

  

这里的把势,就是我们常听到老一辈,聊假把式的来由。

  

所以所谓三体式,在真正的行家眼力,自然是三体势。

  

只是这些年哪有什么真传,于是站一个傻姿势,美名其曰增长功力。

  

这只能跟隋象刚开始站的那个马步,只会功力越深,腰肌劳损得越厉害。

  

  

“啪”的一声,隋象一拳出手,风随手动,就是一声脆响。

  

明劲成了,够资格做苦力了!

  

宁明淡淡笑了起来,笑的隋象毛骨悚然0.0

  

传统武术算是入了门,这叫功夫上了身,而之前都只算是热闹,如今方有了门道。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