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十一点,市图书馆古籍修复室的灯光还亮着。窗外下着淅淅沥沥的秋雨,雨水顺着玻璃窗蜿蜒流下,将城市的灯光晕染成模糊的光斑。整栋图书馆早已熄灯闭馆,只有这间位于三楼角落的房间还透着一丝光亮。
林逸揉了揉发酸的眼睛,将最后一本清代的地方志轻轻放入恒温恒湿的书柜中。作为图书馆最年轻的古籍管理员,他主动承担了周末的夜班值守工作。与其回到那个空无一人的出租屋,他更愿意与这些沉寂了数百年的古籍为伴。
就在他准备收拾东西离开时,图书馆仓库管理员老张头推着一辆手推车出现在修复室门口。
“小林,这么晚了还没走啊?”老张头抹了把脸上的雨水,指着推车上一个看起来年代久远的木匣子,“刚才整理地下库房时发现的,标签上写着‘明清杂项’,估计是前段时间那个民间收藏家的捐赠品。我看有点受潮了,你看着处理一下吧。”
林逸点点头,目送老张头离开后,才将目光投向那个木匣。这是一个看起来十分普通的樟木匣子,大约四十厘米长,三十厘米宽,表面没有任何装饰性的雕刻,只有岁月留下的深色痕迹和几处磕碰的缺口。然而不知为何,林逸总觉得这个匣子散发着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气息。
修复室里静得只能听到墙上的挂钟指针走动的滴答声和窗外的雨声。林逸戴上白色棉质手套,轻轻打开了木匣的铜扣。一股混合着霉味、旧纸和奇异香料的气息扑面而来,让他不禁打了个喷嚏。
匣内杂乱地堆放着十几本线装书,纸张大多泛黄脆化,有些甚至已经粘连在一起。林逸小心翼翼地开始整理这些古籍,凭借他多年的经验,这些大多是明清时期的民间刻本,内容涉及地方志、家谱和一些日常杂记,价值不大但仍有保存意义。
就在他几乎整理完所有书籍时,木匣角落一抹不同寻常的色泽吸引了他的目光。他轻轻拨开覆盖在上面的几本册子,发现匣底竟然还有一个不易察觉的夹层。夹层内,一部纸张异常泛黄、线装松散的《山海经》残卷静静躺在那里。
与其他书籍不同,这部《山海经》的装帧方式颇为奇特,封面是用某种暗青色的兽皮制成,边缘已经磨损,但触手依然柔韧。林逸轻轻拿起这部残卷,发现它比看起来要沉重得多,仿佛书页中蕴含着不为人知的密度。
当他翻开封面时,一张折叠整齐的丝绢地图从书页间滑落,轻轻飘落到工作台上。林逸展开地图,惊讶地发现这并非普通纸张,而是一种他从未见过的材质——薄如蝉翼却韧性十足,触手微凉,墨迹却鲜艳如新,仿佛昨日才刚绘制完成。
地图上绘制着奇特的山川地貌与今天的地理版图迥然不同。几条蜿蜒的线条连接着几座标志性的山脉,旁边标注着难以辨识的古篆文。林逸凭借自己对古文字的研究,勉强认出“昆仑”“青丘”“都广之野”等字样,这些地名与他熟悉的《山海经》中的记载不谋而合。
更令人惊奇的是,地图上的某些线条和符号在灯光下似乎有微弱的反光,仿佛使用的墨料中掺入了某种金属粉末。当地图完全展开时,林逸注意到右下角有一个小小的玄鸟图腾,形态古朴,与商周青铜器上的纹饰极为相似。
出于职业习惯,林逸决定先为这份珍贵的地图拍照存档。他掏出手机,调整好角度,然而当他按下快门时,屏幕却突然闪烁了几下,随即变成一片雪花。他重启手机,尝试拍摄其他物品,相机功能完全正常,唯独对准这张地图时,就会出现异常。
“也许是某种磁场干扰?”林逸自言自语道,内心却升起一丝不安。他放下手机,决定先用传统方法进行记录。当他伸手想要抚平地图边缘的褶皱时,食指不经意间轻触到了地图上标注的“昆仑山”位置。
一瞬间,一股微弱的电流感从指尖传遍全身,不算强烈,却让他手臂上的汗毛都竖了起来。几乎同时,修复室内的灯光开始不稳定地闪烁,忽明忽暗,仿佛电压出现了剧烈波动。窗外,原本渐渐停歇的雨声突然变大,雨点猛烈地敲打着玻璃窗,犹如无数手指在焦急地叩击。
林逸猛地收回手指,惊疑不定地看着桌上的地图和《山海经》残卷。一切发生得太快,他几乎要怀疑那是自己的错觉。然而,当他定睛看向古籍扉页时,心跳几乎停止——扉页一角,那个原本黯淡无光的玄鸟图腾,此刻正散发着极其微弱的青色光芒,忽明忽暗,如同呼吸般有节奏。
他深吸一口气,强迫自己冷静下来。作为一名受过现代科学教育的古籍工作者,他本能地拒绝那些超自然的解释。也许是某种光敏材料?或者是静电效应?他试图用理性分析眼前的现象。
犹豫片刻,林逸再次伸手,这次是直接触摸那部《山海经》残卷。当他的指尖触碰到书页时,一种难以言喻的感觉涌上心头——那不是电流感,而更像是一种低语,仿佛有无数细微的声音在遥远的地方呼唤着他。书页上的文字似乎也在那一瞬间变得鲜活起来,墨迹在灯光下流动变幻,虽然转瞬即逝,但林逸确信自己看到了不寻常的变化。
“这不可能...”林逸喃喃自语,他翻开残卷的内页,发现其中记载的内容与通行本的《山海经》大相径庭。书中不仅描述了各种奇珍异兽,还详细记载了它们的习性和能力,甚至包括如何与它们沟通的方法。更令人震惊的是,书中还有一些看似荒谬的记载,如“西王母掌不死药,实为基因修葺之术”“精卫填海,实为维度修补工程”等,将古老神话与现代科技概念匪夷所思地结合在一起。
林逸的注意力再次回到那张神秘地图上。他仔细研究地图上的符号和线条,发现那些看似随机的线条实际上构成了一种复杂的网络结构,而几个关键节点的位置,恰好对应着现实中几个重要的考古遗址所在地。地图边缘还有一行极其细小的文字,在放大镜下,林逸勉强辨认出那是“天命所归,守经人现”八个古篆字。
就在他全神贯注研究地图时,修复室角落的阴影似乎微微动了一下。林逸警觉地抬头,环顾四周,却只看到自己映在墙上的摇晃身影。长时间的熬夜工作可能让他的感官产生了错觉,但他心中的不安感却越来越强烈。
他决定暂时收起这些神秘的物品,第二天再向馆长汇报。当他将地图重新折叠好,准备放回《山海经》残卷中时,却发现地图背面对应昆仑山的位置,浮现出了另一组符号。这组符号与正面的图案截然不同,更像是一种精密的机械图纸,标注着各种尺寸和结构细节,仿佛在描述某种装置或仪器。
雨不知何时已经停了,月光透过云隙洒进修复室。林逸感到一阵疲惫袭来,他看了眼墙上的钟,已是凌晨两点。他小心翼翼地将《山海经》残卷和地图放回木匣中,锁进了自己的保管柜。
然而,当他关上灯准备离开时,保管柜的门缝中隐约透出了一丝微弱的青光,那玄鸟图腾似乎仍在呼吸般明灭。林逸在门口驻足片刻,最终还是没有回头查看,轻轻带上了修复室的门。
他不知道的是,在他离开后,那只木匣在保管柜中发出了轻微的震动,仿佛有什么东西正在其中苏醒。而远在城市的另一端,一位站在高楼窗前的白发老者,正望着夜空中突然明亮起来的某颗星星,喃喃自语:“终于出现了吗...守经人。”
林逸走出图书馆侧门,深吸了一口雨后清新的空气,试图将今晚的奇异经历暂时抛在脑后。当他推着自行车走向街道时,却没有注意到对面巷口阴影中,一个戴着青铜面具的身影正静静注视着他的一举一动。面具下的双眼,在黑暗中闪烁着非人的光芒。夜空中,一片奇特的鸟羽缓缓飘落,正好落在林逸的肩头。那羽毛呈现出金属般的青黑色,在月光下泛着奇异的光泽,与《山海经》中描述的玄鸟之羽如出一辙。
林逸浑然不觉,骑上自行车,消失在了夜色之中。而他不知道的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冒险,才刚刚拉开序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