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上空的异变始于一个平静的周二清晨。最初只是几缕不同寻常的云彩,在朝阳映照下泛着珍珠般的光泽。但到了正午时分,整个城市的时空结构似乎开始变得不稳定起来。
林逸站在图书馆的窗前,目睹了第一起异常现象的发生。在市中心金融区上空约三百米处,一座浮空岛屿的轮廓逐渐清晰。岛上生长着从未见过的植物,叶片如同翡翠般透亮,枝头挂满发光的果实。最令人震惊的是,岛屿边缘瀑布倾泻而下,水流却在半空中消散,并未落到下方的街道上。
这一奇观立刻引发了全城轰动。街道上挤满了抬头张望的人群,手机镜头齐刷刷地对准天空。社交媒体上瞬间爆发出无数视频和照片,点击量以几何级数增长。起初,人们以为这是某种大型全息投影表演,但没有任何一家公司出面认领。
气象局发布紧急声明,称这可能是特殊气候条件下形成的海市蜃楼。然而,传统的海市蜃楼通常折射的是地球上真实存在的景物,而这座浮空岛屿的风格却与地球上的任何景观都截然不同。
林逸心跳加速,他迅速取出随身携带的《山海经》残卷。在《大荒西经》篇章中,他找到了与空中岛屿极为相似的描述:“西海之外,大荒之中,有山名不咸,有树生赤果,光照百里。”
与此同时,城市的不同角落也开始出现类似异常现象。在人民公园上空,奇花异草的虚影时隐时现,花瓣呈现出金属般的光泽;在跨江大桥附近,一些半透明的飞禽成群结队地掠过天空,它们的翅膀呈现出水晶般的纹理。
随着时间推移,这些异象不再局限于视觉层面,开始对现实世界产生物理影响。周三下午,一只状如猿猴、白耳长尾的生物突然出现在地铁站入口。它通体雪白,双目赤红,正是《山海经》中记载的“狌狌”。
这只生物在站内引起巨大恐慌,人群四散奔逃。狌狌似乎也受到惊吓,在站内横冲直撞。令人惊讶的是,它的身体并非虚幻,而是实实在在的实体——撞翻了售票处的护栏,抓伤了几个试图靠近的保安。
交通系统陷入瘫痪,警方迅速赶到并封锁了现场。狌狌在站内徘徊了约十分钟后,身体逐渐变得透明,最终如烟雾般消散,只留下几根闪着银光的毛发。
林逸通过网络上的视频资料,确认了这一生物的特征与《山海经·南山经》中的记载完全吻合:“有兽焉,其状如猿而白耳,伏行人走,其名曰狌狌,食之善走。”
更令人震惊的事件发生在周四早晨。一只文鳐鱼从城市中央公园的湖面跃出,它在空中滑翔了数十米,鳞片在阳光下闪耀着七彩光芒。这一景象被数十名游客拍下,视频在网络上疯狂传播。
林逸恰好在公园进行实地调查,目睹了文鳐鱼消失的全过程。在那只生物完全消失前,一片温热的鳞片飘落到他的掌心。这片鳞片有巴掌大小,表面有天然形成的符文状纹路,握在手中能感受到微弱但持续的能量波动。
政府反应异常迅速。文鳐鱼事件发生后不到二十分钟,一支穿着统一制服的特殊行动队就抵达了现场。他们装备着林逸从未见过的仪器,行动默契且训练有素,显然不是普通的应急处理队伍。
行动队迅速清场,并用一种发出低频声波的设备在文鳐鱼出现的水域进行扫描。林逸注意到,队长的制服臂章上有一个极不显眼的图案——与青铜匣上的玄鸟图腾惊人地相似。
面对接连不断的超自然现象,官方试图用科学解释来平息公众恐慌。气象专家在电视采访中表示,这可能是由于大气逆温层异常厚度增大,结合城市光污染形成的复杂光学现象。
心理学专家则提出“集体幻觉”理论,认为社交媒体时代信息的快速传播可能导致群体性心理暗示。一些专家甚至将这些现象归因于新型全息投影恶作剧,尽管没有组织声称对此负责。
然而,证据越来越多地指向另一种可能性。林逸通过对比《山海经》插图和网友拍到的模糊视频,确认了至少七种与记载高度吻合的生物特征。除了狌狌和文鳐鱼,还有状如黄蛇、生有鱼翼的冉遗鱼,以及形似仙鹤、独足直立的毕方鸟。
城市基础设施开始受到实质影响。周四晚间,一只蛊雕出现在高压电塔附近,它的鸣叫声导致区域电网发生短路,数万户家庭停电两小时。目击者描述这只生物“状如雕而有角,音如婴儿之啼”,与《山海经·中山经》的记载如出一辙。
周五清晨,当林逸准备前往博物馆寻求更多资料时,发现图书馆所在的街区已被封锁。一群穿着印有“特殊现象调查局”字样制服的工作人员正在设置警戒线。
令林逸惊讶的是,调查局负责人直接走向他,准确叫出了他的名字:“林先生,我们一直在等待您的出现。”这位自称姓杨的负责人出示的证件显示,他所属的机构直接隶属于国家级安全部门。 杨负责人带领林逸进入一辆经过特殊改装的指挥车,车内布满显示屏,实时监控着城市各处的异常现象。“这不是第一次发生,”杨负责人平静地解释道,“历史上曾多次出现类似情况,只是规模要小得多。” 他调出档案资料,显示自20世纪以来,全球范围内已记录到百余起类似事件,但都被列为高度机密。最著名的是1943年发生在云南边境的“蜃楼事件”,以及1997年长白山地区的“天池异象”。 林逸手中的文鳐鱼鳞片引起了杨负责人的特别注意。检测仪器显示,鳞片散发着一种未知的能量信号,与《山海经》残卷的能量波动频率完全一致。“这些生物并非来自外太空,”杨负责人说,“而是来自一个与我们世界平行存在的维度。” 在指挥中心的数据库中,林逸看到了令人震惊的研究结果。科学家们通过分析异常区域的物理参数,发现这些区域的引力常数和光速值存在微小但可测量的偏差。 最有力的证据来自一次成功的实验:调查局曾将一枚特制探测器送入一个即将消失的异象中。探测器传回的数据显示,那个维度的自然法则与地球存在显著差异。例如,该维度中的生物可以利用某种未知能量实现短距离空间跳跃。 “《山海经》不是神话,”杨负责人严肃地说,“而是一部跨越维度的观察记录。古人可能比我们更了解两个世界之间的联系。” 林逸想起青铜匣内的星图和微光石粒,恍然大悟。那些图案不仅记录了天文现象,还可能指示着两个维度间能量通道的位置和开启周期。 周五傍晚,城市再起波澜。在夕阳的余晖中,一条巨龙的轮廓在云层中若隐若现。它人面蛇身,赤红如血,正是《山海经》中记载的烛龙:“视为昼,瞑为夜,吹为冬,呼为夏,不饮,不食,不息,息为风。” 这一景象持续了整整十分钟,整个城市仿佛被按下了暂停键。烛龙的出现验证了青铜匣开启时林逸接收到的预警信息,也解释了近期气候异常的现象——自从异象出现以来,城市的昼夜温差和季节特征都发生了紊乱。 特殊现象调查局进入最高警戒状态。杨负责人告诉林逸,烛龙的出现意味着两个维度的边界已经极度脆弱,更大规模的交融可能即将发生。 当晚,林逸在调查局临时总部再次见到了那只青铜匣。与之前不同的是,匣体表面的星图正在发光,微光石粒的排列与当前夜空中的北斗七星位置完全一致。 “我们需要你的帮助,林先生,”杨负责人郑重地说,“你是近年来唯一能激活《山海经》残卷能量的人。根据我们的研究,只有真正的‘守经人’才能稳定两个维度之间的通道。” 林逸终于明白,自己肩上的责任远超过想象。青铜匣选择他并非偶然,而是因为他具备与平行维度共鸣的特殊体质。 在调查局实验室中,林逸手捧《山海经》残卷和文鳐鱼鳞片,尝试引导两个维度的能量流动。随着他的冥想,残卷上的文字开始发光,鳞片温度升高,实验室内的设备检测到强烈的能量波动。 窗外,城市的异象开始趋于稳定。浮空岛屿的轮廓变得清晰但不扩张,奇花异草的虚影也不再随意飘移。似乎有一种无形的力量正在规范着两个维度的交融。 “我们必须找到平衡点,”林逸对杨负责人说,“完全隔绝两个世界已经不可能,但我们可以引导这种交融,使其有序进行。” 周六凌晨,林逸和调查局团队在城市制高点设置了一个临时祭坛。青铜匣放置在中心,周围是按照星图排列的微光石粒。当林逸吟诵《山海经》中的古老咒文时,一道柔和的光柱直冲云霄。 光柱在空中扩散,形成一道透明的屏障。屏障外的异象依然存在,但不再对现实世界产生直接影响。烛龙在屏障外盘旋数周后,缓缓消散在夜空之中。 但林逸清楚,这仅仅是两个世界真正交融的开始。特殊现象调查局的背后,似乎还隐藏着更深的秘密。而那个在博物馆库房外见过的青铜面具人,正在远处的高楼上静静观察着一切。 随着烛龙预警的验证和特殊部门的正式登场,林逸即将踏入一个更加庞大而复杂的迷局中心。握着手中华丽的文鳐鱼鳞片,他意识到自己已经无法回头,必须承担起守护两个世界平衡的使命。





